
11月2日上午10時,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黃仁生應邀在南山校區為我刊編輯部全體同仁及越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人文學院相關師生作了一場題為“關于越文化精神的古今傳承”的學術報告。報告由我刊執行主編潘承玉教授主持。
黃仁生教授從溯流探源、歷史內涵和后世傳承三個層面談了越文化中的“膽劍精神”。他指出,雖然在《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甚至《四庫全書》中都找不到 “膽劍”這兩個字的組合,但溯流探源,體現“膽劍精神”的語詞和事跡在歷史文獻中卻俯拾即是,并在后世不斷傳承。當代紹興人以“膽劍精神”審視甚至概括春秋末年形成的越文化傳統,是有據可考、合乎實際的,其中“嘗膽”強調砥礪意志,偏向于軟實力的精神,“橫劍”強調包括軍事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是偏向于硬實力的精神。黃教授談及當代紹興人所界定的膽劍精神的內涵:“臥薪嘗膽、奮發圖強、敢作敢為、創新創業。”“臥薪嘗膽、奮發圖強”顯然是從傳統的越文化精神中繼承而來,但“敢作敢為、創新創業”,卻已深深烙下了當今時代的印痕。對于春秋末年形成的越文化精神傳統,如何適應時代的要求,既有繼承,又有發展與變化,這是一個很大的論題,值得包括紹興學者在內的很多人來深思與探討。
最后,潘承玉教授代表編輯部對黃仁生教授所作的精彩學術報告表示感謝,指出報告突顯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先進理念,內容豐富、觀點新穎,極具現實意義,體現了一位馬克思主義學者銳意創新的學術追求和使命擔當。
學報編輯部全體人員和越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人文學院相關師生等二十余人聆聽了報告。